四月的冀中平原,春光明媚、暖風拂面,楊柳依依、花團錦簇。在這草長鶯飛的季節里,大家紛紛換上輕俏的衣服,滿懷喜悅的心情,于21日開始了我們為期兩天的2017年春游活動。首站是素有“華北明珠”美譽的國家5A級景區——白洋淀。
▲ 春游全體人員在白洋淀景區合影留念
白洋淀總面積366平方公里,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,白洋淀匯集了自太行山麓發源的九條河流之水,形成一片由3700多條溝渠、河道連接的146個大小湖泊群。九河下梢,匯集成淀,星羅棋布的葦田,搖船入淀,但見浩渺煙波,蒼蒼蘆葦,悠悠小舟,岸上人家,宛若“華北江南”。
▲ 白洋淀航拍圖
▲ 游客乘坐木船在艄公的講解中向景區劃去
▲ 綠樹環繞、蘆葦掩映下的水邊人家
▲ 老屋的屋檐下晾曬著白洋淀特產蓮蓬和菱角
▲ 蘆芽初生,蓮花即將盛開
▲ 漁民的“好幫手”—魚鷹
不僅生態環境好,白洋淀處于革命老區,人杰地靈,文化底蘊深厚。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兵張嘎、水上游擊隊雁翎隊等抗戰故事都源自這片水鄉。70多年前,這里曾是水上游擊戰的戰場。1939年,日寇攻陷新安(今安新)縣城,開始掃蕩白洋淀。
▲ 實景表演—雁翎隊“痛打包運船”
當年秋天,雁翎隊成立,初建時只有漁獵戶22人,每人自帶火槍和小船。后來發展到近200名隊員。他們在極艱苦的環境下,打日寇、鋤漢奸、端崗樓、拿據點,先后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70多次戰斗,殲滅、俘虜日偽軍數百人。
置生死于度外、不怕犧牲,為了保衛家園奮起抗爭,以雁翎隊為代表的紅色精神,極大地震撼和鼓舞了我們。
紅色文化傳統歷久彌新,革命前輩的事跡永遠不會磨滅,他們的精神必在“千年大計、國家大事”的雄安新區建設中會得到傳承弘揚,也激勵我們身為中民公司的一員為公司的未來、為自己美好生活而奮斗。
春游的第二站是“地下長城”——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。
1942年,侵華日軍為徹底摧毀冀中八路軍主力,于當年5月對冀中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殘酷的“五一”大掃蕩。經過殘酷的激戰,八路軍冀中部隊減員將近一半。日軍“掃蕩”結束后,還留下大批兵力分散駐守,到處修據點,當地出現了“出門見炮樓”,白天很難活動的嚴重局面。
▲ 炮樓遺跡
在這種形勢下,當地人民因地制宜,用自己的智慧和簡陋的工具創造出了地道戰的斗爭形式。地道戰的發明和推廣,解決了平原地區游擊戰的陣地依托問題。地道最早起源于老百姓挖的藏身洞,不過它一旦被敵人發現,藏身之人就無法逃脫,于是老百姓把一個洞口改成了雙口洞,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,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。地道經過不斷地改進,雙口洞加寬加長,左鄰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,一家連一家,一戶連一戶。到1943年,冀中抗日軍民用自己的意志和智慧,建成了綿延伸展1.25萬公里的地道,長度超過萬里長城,形成一座真正的“地下長城”。
▲ 紀念館內景
地道內部結構非常復雜但又非??茖W,里面貯藏有水、干糧、被褥和燈火,甚至還有廁所,可以長期生活。地道可以通往野外,也可以通往村內的一些制高點,而且通常都設有射擊孔、瞭望孔,形成了能藏、能打、能防毒、能防水、可攻可守、進退自如的戰斗地道體系。
大家在這兩日的游覽中,感受到了冀中人民的的智慧與勇敢,在心中譜寫出了謳歌人民英雄的篇章。同時,這些歷史故事與遺跡也印證了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,無論再艱苦的條件、再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難,只要我們團結一致、互幫互助,最終會戰勝一切艱難!我們的“銘記歷史,緬懷先烈——探尋紅色歷史文化記憶”春游也在歡聲笑語中圓滿結束。
▲ 春游全體人員在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合影留念